1.自我是一種虛假的現象。它是一種他人意見的堆砌,
它不是一種對自己的認識。
這個自己,所謂的自己而實際上是自我,
不是別的,只是反饋的堆砌——於是就會一直有恐懼。
其他人可能改變他們的意念,而你總是依賴於他們。
如果他們說你是好的,
你必須跟隨他們的準則去維持那種好,
你必須跟隨他們去維持他們眼中的好,
因為一旦他們改變了他們的觀點,你就不再是好的了。
你沒有直接的途徑通向你的存在,而是通過他人的。
丟掉所有從他人那裡收到的東西,與其富有,倒不如當一個乞丐。
那不是靠你自己掙來的富有,
而是靠剽竊、借貸,靠傳統與繼承而來的富有,
與其這樣,倒不如當一個乞丐;
但你做你自己,在那樣的貧窮當中將夾帶富有,因為那是真的

2.坦露自我並不危險,危險的是

企圖去"控制"對方的念頭和行動,

而控制會在後面在多提到一點,簡單說,就是要對方符合我們期待的樣子。

所有的控制都會破壞關係。

在關係初期,雙方都會迫切渴望控制對方,越能控制就越有安全感。


--it is ok to be a man, but dont be needy.

you can show her you like her, but you dont need her.

dont be needy. dont seek approval. dont expect.

3.嬰兒一開始是主客體不分的。主體是自己,客體是其他人。

直到四、五個月之後,小孩可以經驗到自己與重要他人是可以分離的,但仍可由重要
他人那裡獲得穩定與滿足感。有分化經驗之後,才能發展出理解他人並非自己,而是
另一個有不同感受的個體。進一步發展出同情心、同理心...。


以皮亞傑的發展理論來說,兒童經歷『自我中心』階段,也就是尚未區分出主客體的
時期。

例如兒童會說:太陽在我睡覺的時候也睡著了、海浪在我回家的時候就不動了...。

是因為意識的直接經驗只有自己,所以會以自己的感受為主去代入其他人事物。

而當出生之後,受到社會化與來自家庭社會同儕的影響

人們變得"self conscious",常常會在意我在別人的心中是什麼樣子…bad

回到原始的時期,自我中心化, that is real and natural.

別去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 一點都不需要


4. 自我中心/自私

自私是想要從別人身上得到什麼 但自我中心的人是多依賴內在力量
重心在自己身上
而不會容易受環境改變的暗示

自我中心是個正面的字眼

另外一種人 是容易受環境暗示的人

這種人就是會因為發生好事(如考一百分)高興的飛上天,但也會因為發生壞事
(考差了)就覺得自己一文不值

而這也十分危險 因為將自己的價值放在不確定的際遇上

就是專注你可以專注的事情上,而非你不能掌握的

不要去向外尋求認同與安全,而是要向內去找到藏在自己裡面
原始自我中心的自己

注意力從外 來到了內

只要一直的反覆活在當下即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it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