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跟害羞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
答案是"都不是"
內向也不是一種”個性”
因為在你自己一個人、跟家人說話或跟熟人說話的情況下是不會焦慮的
這代表焦慮是一種後天"學習"而來的行為
是"特定環境"之下才會出現的
既然是學習而來,就代表是可以透過學習改變的
但是如果要"自救"
你必須要先知道,掌管你焦慮情緒的"杏仁核"有個重要的特性:
杏仁核是靠著”過去經驗”來工作的
你必須用”新的經驗”覆蓋才可以改變杏仁核
因此
邏輯是改變不了社交焦慮的,你沒辦法靠思考就改變杏仁核的迴路
這是第一個重點
Logical thinking will not help.

所以 要如何自救並社交覺醒?
第二個重點是,你必須要知道
情緒是一種帶有迴圈特性的"能量"(emotional charge)
(迴圈特性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正循環"或是"負循環")
這種能量特性無法單純靠著邏輯或是自我說服來改變
就像理性上明明知道吃蔬菜水果比較好
但是嘴巴還是無法控制的咬著炸雞
就像理性上明明知道對方是個渣男渣女
但是身體還是無法控制的愛著對方
"知道卻做不到"
便是這類人最大的難題
因為這個問題的複雜度是超過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想要改變自己
達到完全的人格改造
你必須先釋放(let go)這個情緒能量
而要如何釋放這個情緒能量?
這也是相當大的主題,我在社交覺醒計畫裡會深入解釋
在這邊我先說明幾個重點:
1. 情緒之所以會出現,是跟個人的核心信念與自我形象相關
之前我有寫過"拿歐尼爾開玩笑"的例子
有興趣的人可以往回翻一下
所以非理性、不合理的情緒暴衝,
其實意味著存在有瑕疵的個人核心信念
因此核心信念的重塑,是社交覺醒的重點項目
2. 傳統的"諮商"或是嘗試"自我說服"幾乎是無效的
因為情緒這個東西本身就是相對於邏輯的存在
情緒本身也牽扯到潛意識的資料
因此往往不管你多努力嘗試說服自己
"不要緊張"
"不要生氣"
"這沒什麼"
"我是阿法難"
你到最後都會發現,一點用都沒有
如果你不相信,就請繼續努力
直到你真正放棄  願意嘗試新的思維為止
社會事要用社會的方式處理
情緒事也有專屬於情緒的方式
3. 情緒覺醒的關鍵
在於"個人對於這個情緒的主觀觀點"
如果你視這個情緒為有"好處"
例如某些人生氣是因為認為怒氣可以幫助自己獲得自己想要的
或是可以控制他人
某些人焦慮是因為認為焦慮可以提醒自己避免自己犯錯
某些人自怨自哀,總是責怪他人,是認為可以讓別人同情並從中獲利
不管你有沒有意識到(因為有些是潛意識的層面)
如果你認為這是好的,那麼你就不可能改變它
並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不想

社交覺醒的第三個重點
是破除對自信的迷思
在社會制約下,一般人對自信的定義都是
要擁有的比別人多
擁有的比別人好
比別人高價值
比別人優秀
相信自己必然能夠完美
相信自己必然能夠成功
只有你符合上面的定義,才夠資格擁有自信
所以當聽到"核心自信"的概念時,多數人都會不解
如果我上面的都沒有,我要怎麼有自信?
甚至,我為什麼應該有自信?
這不是所謂的"自我感覺良好"嗎?
會有這樣的疑惑,主要還是因為對真正的自信定義錯誤
真正的自信,並不是自認為比別人優秀,或是有把握絕對成功
這種相對自信
也就是建立於外在條件的信心
都是脆弱而容易動搖的
經由社交覺醒而達到的自信
也就是所謂的核心自信,或是絕對自信
它原始定義相對抽象而不易理解
也因此難以吸收
因此我重新整理 
把核心自信變成大家都更容易執行且內化的版本:
1. 我的行為跟我的意圖清晰一致,我願意去做任何我所想做的事情
(Acting through my own intention)
2. 不管結果如何,我都能夠從容應對
(No matter what I will survive)
這才是核心自信的重點
當上面兩點你都確信自己能夠做到
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擁有核心自信
也已經離社交覺醒不遠了
我也會在實作課一步一步帶你實際練習
讓你親自體會怎麼達到這樣的狀態
真正的自信並不是要你贏過別人的競爭心態
也不是要你相信絕對不會失敗的偏誤思考
如果你總想著要"贏"過別人
那麼你就會強出頭
想著要"奪框架"
想要壓過對方
如果你總想著絕對要成功 
絕對不能失敗
那麼你就會偽裝
你會刻意(try hard)
你會打安全牌
你會討好
不管是哪一種心態
都無法建立一段良好的社交互動

社交覺醒的第四個重點
是破除對"認同"的迷思
在社會制約下,你可以看到很多像是
"如何贏得友情"
"如何吸引女人"
"如何讓人更喜歡你"
"如何讓你變得更有吸引力"
"如何讓對方願意跟你聊天"
"如何脫魯"
"如何不拿好人卡"
之類的銷售台詞
其背後的暗示,就是
"你必須努力,才能贏得對方的認同"
而且
"你也必須贏得對方的認同"
在這樣的思維之下
你不應該做你自己
你應該學習的是如何使用某些技巧或是策略
來影響他人對你自身的觀感
來獲取對方對你的認同
來讓對方喜歡你
聽起來很合理,是否?
但這其實他媽的一點也不合理
(如果你去公司面試那就很合理)
想一想,如果你努力試著讓某人喜歡你給你認同
那就表示潛意識中你認為他的位階(status)在你之上
你的手心是向上的,想要向對方獲取價值
尋求認同(approval seeking)就是社會制約給你最大的BS.
這讓你無形之中自我貶抑 慢性傷害自己的自我形象而不自覺
這也是為什麼
阿德勒心理學說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不要試著讓某人喜歡你
(當然啦,也不是試著讓某人討厭你,你懂的)
那麼或許有人會問
"如果不試著讓對方喜歡你,對方要怎麼喜歡上你呢?"
Seeking then finding.
一定要尋求才能得到,這似乎相當符合邏輯
-
你如果不努力做些什麼,對方有什麼理由喜歡你呢?
-
其實這在社交上,這同樣是個迷思
諷刺的是,讓對方喜歡上你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試著讓對方喜歡你
就是表達真正的自己且不要在乎對方是否討厭你
Being, not doing.

讓對方喜歡你的最好方式
就是不要試著讓對方喜歡你
就是表達真正的自己
聽起來很像是在畫唬爛打高空吧
你真的相信上面這句話嗎?
我猜你不相信
因為社會制約一直在告訴你的事情就是
"現在的你不夠好"
你應該要有個好的文憑才能變得更好
你應該要有好的收入才能變得更好
你應該要有好的外貌才能變得更好
你應該要有好的技能才能變得更好
你應該要擠進男性前30趴才能變得更好
你會卡在現在的處境,都是因為你還不夠好
所以才有了
"自我提升"
"硬價值"
"阿法難"
"財務自由"
這些符合社會制約社會標準的夢幻目標
阿硬價值是要多硬?
阿法難是要多難?
遵從這樣遊戲規則的人們,無異於追求著一個虛無的夢幻泡影
如果他們達不到目標,他們心理會很哀怨
"如果我能夠達成目標,就好了"
更慘的是費盡千辛萬苦達成目標,
戳破了幻影卻發現自己一無所獲的人
所以你會聽到很多有錢人說著
"我才發現,錢並不是最重要的"
或是高學歷的人說著
"我才發現,文憑並不是最重要的"
或是外貌出眾的人說著
"我才發現,外貌並不是最重要的"
為什麼他們會這麼說
這是因為
他們仍然覺得自己不夠好
他們仍然想要更多
而一個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人,他能夠表達真正的自己嗎?
當然不可能。
所以社交覺醒的第五個重點
就是破除"價值"的迷思
事實上
現在的你已經足夠好 
現在的你已經擁有你所需的一切資源
現在的你已經足夠讓人喜歡 
現在的你已經足夠讓人接受
問題在於
你受社會制約影響而自我貶抑
你受社會制約影響而無法接受上面這一段話
你受社會制約影響而自我限制
你受社會制約影響而完全搞錯重點
睜開眼睛,你明明看到社會上
那些價值條件比不上你的人
他們也能被喜歡 也能爆紅 也能找到對象
五體不滿足 下體一樣可以很滿足
滿滿的證據擺在你的眼前
所謂的價值條件,根本不是社交的重點
-
但你會像是中了月讀一樣視而不見
像是腦霧一樣看不清現實
-
你依然會拚了命去證明你不夠好
而最後就會證明
你是對的
(拍拍手)
Wake Up!
社交覺醒
就是衝撞社會制約
奮力往這個看不見的牢籠撞擊
就是一步一步
從受社會制約影響,變成具有影響力的人
從拼命滿足別人條件,變成擁有自己信念價值觀的人
從自我貶抑 變成自我接納自尊自愛的人
最後
你從表現對方想要的樣子
變成表現真實自己的樣子
-
這時候你才終於頓悟,什麼是讓對方喜歡你的最好方式
-

做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意思?
假如我社交能力不好,容易害羞又緊張,
是不是做這樣的自己就好?
假如我外在條件不好,又髒又臭又胖又宅,
是不是做這樣的自己就好?
(不要懷疑,真的有人問我這樣的問題)
社交覺醒的第六個重點
就是破除"做自己"的迷思
Be yourself 
會有上面的問題,主要是搞錯了"做自己"的真正定義
所謂的做自己,代表著你的:
信念(想法)-情緒-行為
三者都是完全出於自身意願
而非受他人或是制約所影響
這個是做自己的基本定義
有些人有自卑心態,其實這個想法並不是來自於"自身意願"
往往是受人影響,受社會影響
導致他們沒辦法做自己
-
有些人情緒暴衝,其實這個情緒並不是來自於"自身意願"
往往是受人影響,受社會影響
導致他們沒辦法做自己
-
有些人言不由衷,身不由己,其實這個行為並不是來自於"自身意願"
往往是受人影響,受社會影響
導致他們沒辦法做自己
弄懂定義就知道
社交的時候容易害羞又緊張,代表你情緒受到對方影響,
這個時候的你就不是在"做自己"而是在吃反應(reactive)
做自己更不代表你就要"保持現狀"或"不求進步"
這完全是不相干的兩碼子事
只是單身肥宅"不想改變"的藉口而已
這都不是在做自己
-
做自己,代表你的想法-情緒-行為皆出於自身所想
-
你想要跟對方互動
你的情緒跟上
而你的行為一致
你想法不會出現自我批判
情緒也不會感覺羞愧或焦慮
行為也不會扭扭捏捏裹足不前
三者皆出於自身
而你的想法不會出現偽裝人格
情緒也不需要自我壓抑
行為也不需要做出虛假的慣例或技巧
三者皆出於自身
三者皆真實且出於自身
這時候的你就是獨一無二的 就是特別的
因此
任何人都會對你產生興趣

延伸上一個重點
很多人在和異性相處的時候
都會糾結在有沒有"男對女框架"
究竟男對女的框架是什麼?
很多人都誤解男對女的框架
以為男女框指的就是"釋出好感"或是"釋放意圖"
像是:
"我覺得妳不錯"
"我覺得妳滿可愛的"
"我還滿喜歡妳的"
"不要太想我"
"乖,摸摸頭"
其實這只理解了表面
我在講座的時候有講解到,男對女的吸引本來就是預設的
這也代表男對女的框架本來就是預設的
當你做自己,你的意圖是清晰的
對方就能夠感受到這個框架
-
就像呼吸一樣自然而正常
-
問題在於當你想著"我要怎麼自然呼吸"
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頻率 深度 快慢的時候
你的呼吸就絕對不會是自然的
當你努力想著
"我要怎麼釋放意圖?"
"我這樣會不會嚇到人家?"
"我會不會被討厭?"
"對方對我有沒有好感?"
這時候不管你如何釋出好感 釋放意圖
你就在try hard
你就在破壞這個男女框架
你就在拿磚塊砸自己的腳
所以我都跟學生說
"當你主動去跟對方說話的時候,就已經是男女框架了"
It's already here.
她知道你為什麼跟她說話
不需要糾結
問題出在
當你無法"做自己"
你的自我信念、情緒、行為受影響吃反應
你的腦內逃避、自我隱藏、自我監察、羞愧匱乏
讓你失去男子氣概
才讓這個男對女的框架消失殆盡
-
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
而當你能夠自在的做自己
你說你想說的 做你想做的
你的想法情緒行為
一切都出自於自身的本意
不管你做任何事情
-
對方都能夠透過潛溝通感覺到你的好感與意圖
-
Just be yourself.
Just be real.
而這樣子的男女框架
是自然而然 毫不費力的

我們再延伸上一個重點
很多人社交的時候會卡在一個瓶頸
這個瓶頸就是:
"不會聊天"
"不知道該聊什麼好"
"想不到該講什麼"
"不喜歡聊天"
這種腦袋當機一片空白,沉默尷尬的狀況相信大家都遇過
為什麼社交的時候會想不到該說什麼?
如果你能夠觀察腦中的思路
你會發現其實你並不是"想不到"該說什麼
其實你心裡往往是"有"可以說 想說的東西的
但是你認為 
"這麼說可能不夠好"
"這麼說可能很奇怪"
"這麼說對方會不會接不上話"
你會自我批判 自我否決
接著你壓力山大 
你認為必須講出非常有趣的話才行
你認為必須講出非常完美的話題才行
你認為必須講出對方喜歡聽到的話才行
最後因為這個壓力超級大
導致你的腦筋當機
即使你的腦筋沒有當機,你真的講出了非常適合的話題
對方也會感受到你在try hard
導致社交互動無形中變得尷尬
-
這才是不會聊天的真正原因
-
所以你應該怎麼做?
第一步是降低自己的壓力與標準
你所說的話不需要多有趣或完美
也不需要投其所好
一個正常 放鬆的聊天就足夠好了
第二步是把你想說的說出來,先不要去想對方會不會喜歡
就像先射箭再來畫靶
先說就對了
只要是:
1. 這是出自於真正的你
2. 這是你真正想說的
3. 你沒有惡意
這就有說的價值
而其實對方也會對你所說的感興趣
因為這是獨一無二的
第三步就是不斷練習
聊天能力跟肌肉一樣,也是需要鍛鍊的
這沒有捷徑
你必須透過實際練習 
透過經驗來印證第一步跟第二步
否則第一步跟第二步你是無法真正內化的
看老師解題跟自己解題是有差別的
看別人游泳而不下水的人是永遠學不會游泳的
不要犯這種愚蠢的錯誤
當你學會
降低自己的壓力與標準
先射箭再畫靶
並且不斷練習
你的社交聊天能力就不再會是問題

當你想要嘗試練習社交的時候,首先你一定會面臨到一個困難
-
就是"接近焦慮"
-
你想要跟對方攀談,卻又因為種種因素不敢上前
這個就是讓大多數人卡關的第一個大魔王
接近焦慮,水很深阿
(我有一個訓練課程專門在講解如何處理接近焦慮,叫做"勇者無懼",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私訊聯絡)
而接近焦慮的根本原因,在於你內在的自我形象
因為你認為自己不夠好,所以你認為你不應該上前跟對方攀談
你認為你上前會被拒絕
而被拒絕會讓你覺得沒面子
所以你選擇不去行動
你為了保全自己的ego,為了讓自己看起來牛逼而選擇裹足不前
也就是說你選擇為了面子,失了裡子
其實你也選擇了踐踏自己的自我價值感,你選擇了告訴自己
"我配不上"
聽起來很殘酷,是否?
但這是大多數人每天都在對自己做的事情
但反過來說,如果你上前攀談
其實就是在告訴自己(也告訴對方)
"我是個咖"
光是這個動作就能夠改善自己內在的自我形象
這也是為什麼
經過主動攀談的練習之後
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自己變得更加自信 更有勇氣
而除了自我形象,又該怎麼處理焦慮本身呢?
第一個重點是"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相當重要,很多人出現接近焦慮,卻絲毫不知道自己的焦慮從何而來
就像裸身在雪地裡而不自知一樣,傻傻的一下子就被凍死
你必須要往內挖,不斷的自我探詢"為什麼"
直到你找到真正的根源
第二個重點是"自我接納"
當出現接近焦慮的時候,
很多人下意識都是逃避這個感覺或是否認這個感覺
這其實是不正確的心態
因為你愈是想要抗拒某個情緒,那個情緒反而會更加強烈
What you resist, persist.
你必須要知道,焦慮會出現是很正常的,絕大多數人都會有
學習接受這是你的一部份
神奇的事情是,當你接受而放下的時候,
這個情緒就會自動慢慢消失
第三個重點是帶著焦慮行動
我知道這聽起來很鳥
因為絕大多數的課程宣稱的都是能讓你完全沒有接近焦慮
能讓你完全無憂無慮
能讓你變成無堅不摧
嗯,智商稅該繳就繳一繳,直到你能從美夢清醒為止
如果你還有這種想要把接近焦慮趕盡殺絕的想法,
可以回復上一動,
把第二點再深深思考過一遍
的確有少數人天生接近焦慮就很低的
但大多數人都是靠大量的練習來增加經驗值
所謂勇者 並不是無所畏懼
而是因為他們能夠帶著恐懼行動 
-
實際上,這個世界也不存在什麼"自然流"
-
之所以看起來自然,
都是在你看不到的背後經過了大量的苦心練習

另一個讓很多人面對社交場合裹足不前的原因
就是"被拒絕的恐懼"或者"失敗恐懼"
"我怕被拒絕"
"我怕對方把我當成怪人"
"我怕對方把我當成壞人"
"我怕真心換絕情"
不要再讓這層恐懼阻擋你了
為什麼會對被否定被拒絕有恐懼的感覺?
人類也是動物,有生存跟繁殖的本能,
原始人若被踢出團體 不被團體接納 
離群索居可能就代表死亡
-
因此不想要被否定其實是一種天生的本能
-
但是如果太過Over
這個本能就會變成不好的一件事
這層恐懼會反過頭來影響你的交際 工作 人生
-
而這個恐懼也來自社會制約,
-
小時候我們透過社會學習知道什麼是好的壞的,
也透過別人的回饋知道什麼是好的壞的
小孩子小時候就知道看大人臉色做事情
當小時候的你想要做某事而媽媽大叫”不要做”的時候,
往往接受到的是一頓竹筍炒肉絲(疼痛)
或者是沒有飯可以吃(死亡)
或者是被威脅被警察抓走(分離)
因此被否定的感覺會與疼痛 分離 死亡在腦部建立連結,
因此我們會躲避被否定
而每個人對否定感覺的強度不同
也因此對於否定的恐懼程度也會有差別
我們知道了被拒絕恐懼的成因,
那麼又該怎麼處理這層恐懼呢?
第一步是強健自己的心態
重新調整對於"被拒絕"的認知
詢問自己,被拒絕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被拒絕對你來說代表什麼?
也許你會回答
"被拒絕代表我不夠好"
"被拒絕代表我做得不夠好"
"被拒絕代表我有問題"
進一步去檢視這個想法
這個想法是真實的嗎?
這個想法是完全正確的嗎?
會不會其實是反過來的?
有沒有更好 更健康的想法?
#GritWorkshop信念萬解
第二步是移除內在創傷
如果被否定的感覺強烈的與疼痛 分離 死亡綁在一起
影響了你的自信心與對人的安全感 信任感
影響了你的社交生活 情感生活
那麼往往代表你過去經歷過某些導致內在創傷的事件
而這個創傷到現在還持續影響著你
你必須學會療癒自已的情緒創傷與內在小孩
#蛻變轉化psycho-knife
第三步是學習擁有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就是:
1. 不把責任歸咎於別人 
2. 不將挫折視為"自身無能"的表現 
3. 相信自身有足夠能力處理問題
控制內心聚焦的位置
不要自我批判
將“失敗表示我不夠好”或“為什麼我總是做不好?”,
改為“我學到什麼?”或是“達到目標可以改善的方法是什麼?”
停止自我的心理交戰,
不要思考自己沒得到的,
而是專心考量自己如何能更加成長
總結來說
要突破被拒絕 失敗的恐懼
必須重塑對於被拒絕與失敗的認知
並且釋放恐懼的情緒與連結
保持成長性的思維
當你能夠突破這層恐懼的束縛
就會像奇犽拔掉自己腦袋裡的針一樣
你就能夠建立起更加積極 更加提升的生活態度
你的人生當然也會大不相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it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